谷歌產品圖譜看似簡單,實則種類繁多,云業務營收占比低
谷歌的云計算業務在公司的財務報告中并未被獨立列出,之前它被歸類在“其他收入”中。盡管谷歌云業務存在,卻并未受到重視,其收入占比相當低,與廣告業務的出色表現形成了強烈反差。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原因?
谷歌云營收占比低
谷歌母公司的年度總收入超過了1000億元,但谷歌云業務僅占其中4%甚至更少。相較之下,2017年廣告業務占據了總營收的約90%。這種巨大的差距導致董事會對于谷歌云業務的盈利預期并不高。他們或許認為,有了廣告這個賺錢的機器,谷歌云似乎變得不那么重要。在日常決策中,資源往往優先投入到廣告業務相關的項目中。谷歌云因此受到了冷落,這實在讓人感到遺憾。
谷歌云的營收在公司中占比較小,其地位并不突出,相應的,它在公司內部所能獲得的資源和關注度也相對有限。這就像在一家大家庭中,排行較小的小孩因收入不多而難以得到足夠的關注。這樣的狀況是否能夠持續,實在讓人感到憂慮。
谷歌云業務的開啟
2016年,谷歌消費者大會上,黛安·格林宣布了谷歌云的正式啟用,這標志著谷歌征程的開啟。自那時起,谷歌云逐步壯大。在黛安·格林的引領下,產品線已拓展至涵蓋計算、存儲等九大領域,初步構建起了業務框架。
這是一個開始的信號。谷歌云找到了自己的發展路徑。然而,起步較晚也意味著將面臨更大的競爭挑戰。在亞馬遜云等已占據市場份額的情況下,谷歌云能否開辟出一片新天地?這無疑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。
李飛飛與谷歌云
李飛飛,AI與機器學習領域的首席科學家,榮獲“CloudAI&ML”這一稱號。她是谷歌云官網十位高管中唯一的華人,對于將AI與機器學習深度融入云計算的工作,她的作用至關重要。2018年3月,在谷歌CloudNext17大會上,她發布了新的API并收購了相關平臺。
她的到來為谷歌云注入了新鮮的技術力量。憑借專業知識,她在AI與機器學習領域不斷進行創新實踐。然而,她所面臨的挑戰同樣不容小覷。在眾多部門之間進行合作與協調,將智能技術無縫融入云計算,并非易如反掌。
谷歌云在中國的發展
谷歌或許會借助“谷歌AI中國中心”來擴大其在中國的云計算業務規模。但是,它必須接受中國政府的考驗,尤其是關于數據方面的挑戰。眾多跨國公司巨頭都已順應相關要求,而谷歌卻正面臨著是否要做出選擇的困境。
在中國,數據安全顯得尤為關鍵。谷歌若未能妥善解決這一問題,其云計算業務在中國市場將難以順利推進。為此,谷歌需向那些已成功進入我國市場的企業學習經驗。
缺乏中國區領導者的影響
有人指出,李開復離職后,谷歌在中國區失去了領導者,這使得公司難以實現本土化。這一情況對谷歌在中國的云計算業務產生了重大影響。由于缺乏了解本土市場的人才來引領,谷歌云在市場策略等方面可能陷入誤區。
在我國這個競爭激烈、文化豐富且商業規則獨特的市場環境中,一位勝任的中國區負責人是不可或缺的。這樣的領導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。然而,谷歌云似乎并未擁有這樣的人才,那么他們又將如何填補這一缺陷?
谷歌云的發展理念
谷歌視“未來”為云計算、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集合。其廣告業務,作為主要收入來源,對當前盈利至關重要。谷歌創始人的理念深刻影響著公司的發展方向。谷歌云的發展步伐更傾向于“培育”而非“占領”。這種非盈利的思路,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。
這種理念懷揣著宏偉的愿景,然而也遭遇了現實的難題。在如今商業競爭如此激烈的背景下,我們不禁要問:以這種理念推動谷歌云的發展,是否過于理想化了?
谷歌云業務的成長之路既有機遇也有挑戰,其未來的趨勢難以捉摸。各位讀者,對于谷歌云,是應該優先追求盈利還是優先投入技術創新?期待大家的熱情參與,踴躍留言,點贊,轉發本文,共同探討谷歌云的明天。
作者:小藍
鏈接:http://m.huanchou.cn/content/3934.html
本站部分內容和圖片來源網絡,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有侵權,可聯系我方刪除。